巴洛克是种什么风格?它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024-03-12 12:02 栏目: 技术学堂 查看()

看了很多艺术史书,但对巴洛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比如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大概都是巴洛克画家,但是风格似乎完全不同啊

干货预警。


提起“巴洛克”这个词,应该没有人会感到陌生,即使是和艺术圈儿毫无交集的人也一定有所耳闻。


它早已经不再是一个专业的艺术概念,而是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包括穿衣搭配、家居装饰、谈资论调,以及一些莫名奇妙的广告用语。


然而每当被问起“巴洛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会感到迷茫,脑子里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就是它很“华丽”。


于是长期以来,“巴洛克”都被用作“华丽”一词的另一种表达法,主要用来唬人。


说“巴洛克”是一种华丽的风格其实没错,只是这样讲有点儿太宽泛,没有足够的细节很难震慑住听众。


那“巴洛克”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细节体现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这个词的本意和起源。


“巴洛克”源自于法语词“baroque”,本意是“形状不规则或有瑕疵的珍珠”。早在16世纪,法国人曾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收藏的那些珍珠,多少带有嘲讽的意思。


可见“巴洛克”这个词,本身就不是什么好话,属于一种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应该在“3·15晚会”上予以曝光。


第一次有人用“巴洛克”来形容珍珠以外的东西,是1734年法国的一篇艺术评论文章,这篇文章是专门针对法国作曲家拉莫的歌剧作品《希波吕托斯与阿里奇埃》。


这篇负面评论指出,拉莫这部歌剧的旋律不连贯不和谐,总是来回变调,结构散乱不规整,听上去非常的“巴洛克”。


所以“巴洛克”这个词,一开始其实是用来“黑”别人的。


直到1878年,“法兰西文学院”才正式收录了“巴洛克风格”(style baroque)这个词语,表示它的负面含义已经被去掉,开始成为比较中性的专业用语。


虽然不再用来“黑”人了,但“巴洛克”这个词依然具有一种比较“反动”的含义,表达的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原则的破坏和颠覆。


我们知道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时代,各类文化艺术作品都按照一定的原则来执行,看上去比较“规矩”。而19世纪开始的“新古典主义时代”同样也是理性的时代,艺术作品看上去也是“规矩”的。


而夹在“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这两个时代之间的,恰恰就是个没原则没底线的动荡期,这个动荡期也就是不守规矩的“巴洛克时代”。


所以要搞清楚“巴洛克”的准确含义,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


1. 巴洛克时期(Baroque Period)

2. 巴洛克风格(Baroque Style)


“巴洛克时期”是历史时代概念,主要指代17-18这两个不守规矩的世纪。“巴洛克时期”里有“巴洛克风格”,也有其它风格,比如“古典主义风格”。


而“巴洛克风格”是对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大致概括,是“巴洛克时期”各种风格中的一种,而且本身就有些模糊,如果要说出具体特征,必须分门别类来看。


“巴洛克风格”最直观的体现,是在建筑方面。


“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出现,要追溯到1545-1563年天主教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特伦托会议”。


在那次会议上,天主教会终于看清了“宗教改革”的动荡局势,意识到“新教”势力正在快速破坏天主教会的公信力,并且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再不装逼就会死”。


于是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天主教会重新开始猛建教堂、狂搞装修,目的就是一定要把吃瓜群众们唬住,让他们继续跪倒在教皇的淫威之下,不要出门左转投奔新教。


想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受到震慑,必须满足一个要求——“肤浅”。或者说得再难听一些,就是“俗”。只有“俗”,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就不合适了,因为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一种精英主义,只有少数有文化的人才能看懂和领会。那个时期的建筑是这样的。


布鲁内莱斯基 巴齐礼拜堂西立面


阿尔贝蒂 圣安德烈教堂西立面


横平竖直、四平八稳,甚至严格对称,这种冷静和克制显然不能让人看出有权有势、财大气粗。


在天主教会的领导下,新的教堂风格开始变得浮躁,于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就出现了。


马代尔诺 圣彼得大教堂立面


波罗米尼 圣卡罗教堂立面


可以看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和谐而严谨的比例,变得浮夸了很多,主要特点是中殿更大、穹顶更高、外墙立面的装饰性更强。看上去,反动效果和肤浅气质都非常明显。


因此,所谓的“巴洛克风格”之所以不明确而且不好概括,就是因为确切地讲,它不是一种既定的样式和规则,而是一种对既定样式和规则的颠覆。


那么在我们更熟悉的绘画领域,“巴洛克风格”又是什么意思呢?


最显著的“巴洛克风格”绘画,就是巴洛克建筑里的“幻景式天顶画”。


这种天顶画通常展现一个完整而宏大的场景,并且用垂直方向的透视法制造一种错觉感,仿佛天花板被打开,天国里的景象直接呈现在人们头顶,甚至一些天使都飞到了屋子里面。


科尔托纳 神意的胜利


高里 耶稣之名的胜利


通过这种“3D大片”一样的手法,可以使吃瓜群众们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而相信天主教确实更靠谱,毕竟自己都亲眼看见天国长什么样了。


因此,“装神弄鬼”就成了“巴洛克风格”绘画最直观的一种类型,它无疑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反动”。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人科尔托纳、高里和波佐。


不过这几个人似乎并不是我们最熟知的巴洛克画家,还有不少比他们更有名气的大师,那些人的画风虽然各有不同,但大多都可以算作是“巴洛克风格”的。


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一位“巴洛克风格”画家,是鲁本斯。鲁本斯不太经常“装神弄鬼”、他是用另一种姿势颠覆了文艺复兴的原则,那就是“溜须拍马”。


鲁本斯属于社交型画家,主要任务就是给各国领导人作画,以此来改善国际关系。所以在他的画里,很多国家元首和王室贵族被画得跟天神下凡一样威武。


鲁本斯 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


此外,画作里还经常有很多大尺度的裸体人物形象,以此来彰显“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很显然,这也和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的理想背道而驰


由于鲁本斯的国际威望极高,工作室里一大堆追随者帮他批量生产,因此他的作品遍及欧洲各个角落,流传下来的有上千幅画。他这种风格的继承者中,名气比较大的是凡·戴克。


另外一类“巴洛克风格”的画家,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由于此前台湾有位著名美学大师在自己的著作里写到过“卡拉瓦乔属于矫饰主义”这种史诗级的谬论,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被误导得很严重。


这里再重复一次,卡拉瓦乔跟“矫饰主义”毛都不沾,甚至是所谓“矫饰主义”的掘墓人。卡拉瓦乔属于“巴洛克时代”,也具有“巴洛克风格”。


卡拉瓦乔也是成名于天主教会大肆搞装修糊弄人的时期,但他的画不是“装神弄鬼”,而是“粗暴逼真”,以此告诉大家“神话里都是骗人的”,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美好。这等于从另一个角度颠覆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和原则。


卡拉瓦乔,手持歌利亚头的大卫


虽然教会对卡拉瓦乔的这种“暴力”画法不是很满意,因此还退货了不少次,但卡拉瓦乔在整个“巴洛克时期”的群众影响力极大,粉丝数量众多。


荷兰画家特布鲁根和洪特霍斯特,西班牙画家里贝拉和苏巴朗,都是这种风格的继承人。


综上所述,“巴洛克风格”的绘画基本就是这三大类。


1. 装神弄鬼

2. 溜须拍马

3. 粗暴逼真


这三种风格分别表达了教会、贵族和屌丝这三个阶级都迫切想要装逼的时代诉求。


尽管它们的阶层属性和画风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也具有一些共同的内在特点,那就是:


1. 强烈的运动性

2. 夸张的戏剧性

3. 冲动的情绪性


这些特点,与文艺复兴时代所倡导的平衡、克制、理性完全相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画家,他们也属于“巴洛克时期”,但不太具有“巴洛克风格”。


一方面是以卡拉奇、雷尼、普桑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画家,他们不仅不是秩序和规则的颠覆者,反而是捍卫者,因此不能算作是“巴洛克风格”。


普桑 阿卡迪亚的牧人


另一方面是以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为代表的“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他们的风格往往自成体系,没有办法准确归类,仿佛游离于时代之外,因此通常也不被称为“巴洛克风格”。


维米尔 倒牛奶的女仆


以上就是绘画范畴里的“巴洛克风格”,由于绘画最为直观和形象,因此它所包含的情况也更加复杂。


然而无论是在建筑层面、装饰层面,还是绘画层面,“巴洛克风格”都是一种带有扩张性和侵略性的风格,体现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紧迫感。


就连服装配饰上,“巴洛克风格”也具有情绪化的特点,大量使用曲线形的装饰,在男性的服饰中也会到处滥用蕾丝、缎带和刺绣等过分华美的设计,甚至还会带上精致的假发,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强大气场。


里戈 路易十四肖像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巴洛克风格”本质上是一种对规则的破坏,具有离经叛道、胡作非为的属性。同时,它强行降低欣赏门槛,追求一种对所有人都有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从出发点上就有肤浅和艳俗的原罪。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说“巴洛克风格”在当时是一种审美趣味上的发展和进步。


但“巴洛克风格”也有它积极的一面,那就是不拘泥于框架、大胆寻求突破,是一种对未来更加积极的态度。


因此有人说巴洛克时代是一个男性化的时代,人们渴望战争,渴望胜利,渴望荣誉,也渴望炫耀。


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巴洛克”元素最好还是小心慎重地去使用,无论是在家居还是商业方面。因为一种艺术风格本质上只契合于特定的时代和区域,作为知识储备有必要,但盲目推崇是无意义的。


所以,除非你买了一座宫殿或城堡,否则还是尽量不要把家搞得太“巴洛克”为好。



P.S 文章选自公号“申思呓语”(ShenSays),类似的知识一大堆。

西方艺术史,需要搭配其他运动时间线来看才容易懂。你可以把艺术品当“当时的广告”来理解。
巴洛克时代背景,当时宗教为了对抗争议,决定用艺术吸引更多人走进教堂。这方法简单好用。不需要对方识字,不需要大量时间去说服。强烈有感染力的作品一放,你马上被打动了,震撼了,停下了,这个目的就达到了。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和音乐,都很不错。
即使现在2019,我听到维瓦尔第的四季时候,还是很震撼。

简单粗暴的判断就是,能让你看了后,倾向于宗教的,可以归类为巴洛克。
艺术家金主是谁,画面主题酒会偏向谁。当然宗教故事并不是都很明显。
比如主题人物就是耶稣、天使等。有些宗教故事画,对我们而言不明显,但教徒一看就懂。 熟悉程度基本跟我们一看就知道八仙过海,白娘子,济公,孙悟空接近。

巴洛克风格(宗教资助),洛可可风格(贵族资助)。
下面两张图判断风格,应该不难。
(判断风格,图片1)

(判断风格,图片2)

图1: Caravaggio 巴洛克 Baroque.
图2: Jean-Honoré Fragonard, The Swing, 洛可可 Rococo

此处肯定有人想说,如下也是宗教主题,但明显不是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时期,宗教面临群众不满,面临大量压力,直接放了超级大招,拿大钱去砸,这个时期的艺术品,目的就是要感染你,激发你情感。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且有钱真的能放大招。不少接近电影风格的技法,都是这一时期涌出的。比如:Chiaroscuro 和 Tenebrism。

学素描的同学都知道,用明暗可以表现体积,把平面圆变成立体球,参见下图:

学摄影的同学,不但知道明暗,还知道怎么用光线讲故事,并且抓拍决定性瞬间,并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这些都都是巴洛克时期,问了争夺群众注意力而流行起来的画法。

对比之前时期画作,你能看到很明显的技巧性提升。
能被当成Style来讲的,一般都会有比较明显的特色,尤其是跟前任比。
除了我刚才写的,还有Psychological Realism,就是,画面里有普通人,大鼻孔大皱纹直接画出来。之前画面,都自带美颜滤镜,皮肤都特别好,可参考下图。

想象下,如果你小区一夜之间,所有住户都搬走了,新住户全是当红明星,真好看那种。
你想象一下,你开门买菜,跟邻居打招呼的情形。(你特别好看就算了,这个比喻对你没用)很容易崩溃,感觉特别不真实,没办法跟他们当朋友。所以巴洛克时期出现了Psychological Realism。
把真实普通人放入画面。你看着会觉得很眼熟,也许想起自己,也许想起隔壁老王,或者某老朋友。这样的画面,讲的故事,特别有可信度。就像看节目花絮,或者无意中的视频记录,

刚才说教堂花了钱,这个包装效果是全面了,不仅仅是绘画和音乐,也包括建筑风格。

当你不知道上清华还是上南翔的时,去校园走一走。清华那个校园,走一走绝对值。
教堂会举办大量活动,如果信徒来了,被震撼,有情感联系,这就是最好的广告效果。
所以,巴洛克时期,很多优秀教堂、雕像等等。不需要特别记住那些作品名字、年代等等。能感受到他们思路,就可以了。

最后,附上一些时间线,供参考。

之前提到,上课基本就是故事会。
可以再参考下图,伏尔泰、美国独立等等,各种事件都会影响到艺术表达。艺术并不是单独割裂于社会,不是数学公式。 社会风潮、科技发展、革命、文学等等,都对艺术有影响。
基本就是……如果遇到个爱讲故事的老师,上课真太爽了。上课就是整点追剧。 然后觉得,艺术史其实挺有趣的。

最后推荐两本书,方便扩展阅读。
其实很多科普视频也很好,快,信息量大。

Baroque and Rococo Art and Architecture
ISBN-13:978-0205832262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Volume II
ISBN-13: 978-1133954804

最近上艺术史,边学边写笔记了。
若有疏漏,请嗷嗷留言~ ?( ′θ`)ノ

2012-2013 年的罗马,青年失业率逼近 40%,大规模裁员让一些家庭不堪重负,能勉强保住工作的人则取消了夏季度假和夜生活,尽可能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年轻人最喜欢去的特拉斯特维雷(Trastevere)酒吧街还闹出了疯狂宰客的新闻,好像店主们一夜之间都变坏了。后来我才知道,就在那几年,酒吧街附近有间 1200 年前的小教堂被纽约的艺术经纪人加文?布朗租下开成了画廊。

那间教堂如果不是易给了加文?布朗,大概没人会注意到它,不过今天的我们却可以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破的一间巴洛克教堂了。它是真的破,除教堂尽头的一面神龛外,简直室如悬磐,可怜的墙壁上还留着两排坑洞,显然是有人悄悄拿走了里面的装饰。821 年建成的时候,它被称为「棋盘堂」,因为嫌它太小,后来 600 年间这里一直是该教区的一座小堂。1580 年左右,教会以极低的价格把它租给了屠夫工会,一年后又赠给了刚刚成立的司铎祈祷会,并在 1666 年转租给了陶匠工会,而到了 1942 年,由于陶匠工会解散和祈祷会衰落,小教堂只得还俗成为公共建筑,其实就是废置了。直到改成画廊后,它才又跃入公众视线。

把这间教堂的变迁史逐一罗列出来是简单的,无非就是几次易主。可实际上教堂内外的样子在此期间不断发生着变化,一如多数意大利教堂在几世纪内的持续改建。这座缓慢生长着的城市,每一次转变都和我遇到的这场意大利经济危机一样,潜藏着令人痛心的故事。缓慢和永恒不过是欲盖弥彰而已。

失业的人、棋盘堂和罗马,都可以用一个艺术史术语来形容,即巴洛克。「今天的罗马是巴洛克的,可以用巴洛克来指代罗马的多数建筑风格,也可以用巴洛克来形容罗马城的发展过程——在无数次顺势而为之后,曾经的变化和转折把它的发展脉络拧成了一道迷宫,眼见处处雷同,却有着真正错综复杂的区别。」

巴洛克创造了现代罗马,机会是文艺复兴留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的分歧不但没有让罗马人停止修建雄伟的大教堂,反而促成了愈加高涨的修建热潮。

像司铎祈祷会、耶稣会、戴蒂尼会这类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新兴教会需要更多的教堂作布道场所时,对天主教会极其忠诚的财主们就许给他们教堂。仅仅过了一个世纪,罗马大街小巷就遍布各式教堂,甚至像公寓那样一座挨着一座地建,并且教堂装饰之华丽,任何地方都无出其右。这就是巴洛克:一个疯狂、暧昧、不分青红皂白的年代。

1657 年的一张佚名素描展现了这场危机末尾的狂想景象,他们「真的让圣子从天堂再次堕入凡间」。而意大利著名巴洛克艺术家,建筑设计师贝尼尼设计的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平视它两侧的半圆形柱廊,你会发现,其就像基督在十字架上展开的双臂;如果把视线抬高,你会发现他渐渐弯折了臂膀,拥抱前来朝圣的信徒。

把人体形象代入建筑设计的传统早已有之。文艺复兴盛期的建筑家弗朗切斯科?迪?乔尔乔?马尔蒂尼就在他的建筑笔记中,记载了几种依照人体比例设计的教堂范式。比如符合完美人体比例的拉丁十字形大教堂平面,符合完美人体比例的复合式立柱,形如张开斗篷的圣母马利亚的文艺复兴式教堂正脸……巴洛克建筑则是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使用了更多弯曲的形状和更多繁复的装饰,甚至于要打通每一面墙壁的内外空间,如同一朵不断折叠的复杂纸花形成的褶子。

而巴洛克这朵艳花的花蕊,正是战神广场以西的台伯河河套地区。在这里,沿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大街一字排开,可以看到耶稣会总堂、司铎祈祷会总堂和紧挨着的司铎祈祷会修道院,戴蒂尼会总堂,以及 4 座较小的教堂,它们都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会堂。每一间教堂的正脸都仿佛一团白焰的冷火,圣人塑像从缝隙里一跃而出,上空的天使注视着他,点亮了金环。

(罗马教堂的正脸)

走进内部,如果我们可以同时走进这些教堂内部的话,就好比坐上了时光机,以超光速点阅被时间压扁的历史。你目之所及,罗马城迈出的缓慢脚印变得脉络分明:半圆形门楣被切成两半,圣人从中驾云高飞;穹顶边缘的天使拉开星空的帷幕,天堂近在眼前;忽地,他们捧着镶金的魔镜,把圣子、圣母和诸圣徒在世的伟业一一照穿我们的瞳眼;瞬间,大地为之巨变,洁白的大理石柱裂开多彩的纹理,似宝石,似岩浆,似圣光攀援而上;支撑天顶的檐部呈出生命演化的壮丽景致,像是细胞在分裂,从一变为多,又从几何装饰变成坚硬的枝叶撑起教堂的顶,更在上面开出花来,结出赤裸纯洁的天使;他们指着地上的人,金光就从身后如垂柳般悬下;他们手足无措时,圣子就从断垣间显圣出来。世界上所有色彩,圣经里每个故事,人的善与恶,天父的恩泽和严厉全都汇在一起,而每一个教堂只是这种完美的不同声部而已。这就是巴洛克。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提到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我我们要从南欧的一个城市说起,这座城市有着「永恒之城」的称号,想必你已经猜到了,这就是罗马城。

罗马城的历史遗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从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数不清的建筑、雕塑、画作,使这座城市几乎变成了一个艺术宝库。同样,当你穿梭在城市里时,道路两旁有着太多的豪华别墅,壮观的教堂,热闹的广场,美妙的喷泉,等等。

这些景观会让你感觉就像在历史中穿行,毕竟,建筑就是一部石头雕刻成的历史。而除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人文景观之外,我们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罗马城中一些很容易被忽视的城市零件,比如,街道,这是我们挖掘 16、17 世纪欧洲城市规划化的一个重要入口。

道路的形式

如果我们找到一幅罗马城市的地图,仔细看看,就会发现,罗马城中有许多放射状的街道。许多广场就像一颗星星,许多道路从这里出发,向外辐射,构成了城市的主干道。等一等,咱们回忆一下,在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中,似乎还没有过这样的规划形式。

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是横平竖直、十字交叉的,希腊和中世纪的街道是蜿蜒曲折、无规律可循的,可是到了 16、17 世纪,为何出现了这样一种放射状的道路形式呢?其实呢,这背后是教皇在起作用。教皇的权力在这时期达到了巅峰,罗马几乎成为他的独立的教皇国的首府,将罗马规划成一座帝都,正是历任教皇努力的目标。

教皇的权力: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曾经提到随着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城市的中心从共和广场转向了帝国广场,从混乱无序的广场模式变成了井然有序的空间结构。但是除了广场,其余的地方咱们都没有关注。其实,罗马这座城市的地理环境很奇特,它号称「七丘之城」,因为有七座小山丘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要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山丘之间的洼地。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就是在山丘之间的洼地建起来的。其余部分高低不平,其实是不适合建造笔直的道路的。所以呢,到了中世纪以后,罗马城市由于不再作为帝国都城,衰退得很厉害,城市建筑破败不堪,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人问及。

直到 7 世纪以后,随着罗马成为教皇的驻地,才逐渐重新发展起来。咱们经常说到教皇,但是呢,教皇的权力是一个渐渐增强的过程。一直到 10 世纪,教皇的权力都很微弱,他只能控制意大利中部的一小块地方。从 11 世纪起,教皇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不断介入各个王国和封建领地,希望成为最高的立法者,也就是上帝在人间的唯一代表。

于是,对于不听话的君主和领主,他可以用开除教籍的方式加以威胁。因为在中世纪的信仰时代,所有人都与教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廷可以动员普罗大众不听命于君主。所以呢,教皇的权力逐渐增强,结果到 13 世纪时,达到了一个巅峰,当时的教皇,凌驾于所有君主之上。

但我们老话说得好,盛极而衰,随着君主国家的发展和大众对教义理解的深入,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损害,直到 16 世纪发生了宗教改革,教皇权威一落千丈,失去了欧洲北部的大量信徒和教区。咱们上学时都学过宗教改革这部分内容,相关历史在教科书上就写到了这里,但是后面其实还有一段故事大家可能就不大了解了。

其实啊,为了挽救颓势,教皇发动了一场运动,叫做反宗教改革运动,他们一方面承认教会的腐败,同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通过大量资助艺术和建筑,提升教廷的威望,吸引更多的信徒,这正是促使巴洛克艺术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这个时期在艺术史上也有「巴洛克时代」之称。总的来说,教皇希望通过反宗教改革同宗教改革的势力作斗争。咱们说的罗马城市建设,就是这一时期教皇反宗教改革的产物。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巴洛克美学事实上是欧洲君主王权力扩张的一种颂歌,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找到合理的解释,必须极尽所能以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来烘托颂扬君主的伟大。

以鲁本斯为例,鲁本斯是巴洛克时代最活跃的艺术家之一。

鲁本斯是今比利时人,但当时的比利时并非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受西方西班牙等强权国家的控制。鲁本斯以他卓越的艺术才会周旋于君主贵族之间,为他们画像,为他们的生平渲染出华丽伟大的事迹。

他以精致细腻的油画技巧创作出富裕华美的画面。鲁本斯使巴洛克美术变成纯粹的视觉上的赏心悦目,艺术不在严肃沉重。

就如鲁本斯的画,像一种君王的仪式排场。

他为法国当时摄政的亨利四世皇后所画的一生画传,以巨大的画面,赞扬权利的至高无上,赞扬神对君王的祝福。

这一类君王歌功与颂德的作品,使鲁本斯在欧洲的各国贵族间赢得巨大的名声。各地宫廷争相邀请,也使鲁本斯一生衣食无忧,出入王侯将相巨宅豪邸,养尊处优;甚至有许多弟子,助理帮助他处理繁忙的业务。

他是欧洲美术史上事业最成功的典型。

鲁本斯幸福、华丽、健康、明亮,他的世界没有忧伤或者黑暗,也没有挫败或者感伤。

这与他在政治关系上的成功密不可分。因为他与政治的互通,使得他不仅地位独一无二,还是该时代为数不多的几个表现古希腊罗马“异教”主题的人之一。

他创造了一种极丰满的女性肉体之美,如《三美神》,鲁本斯笔下的女神早已不是拉斐尔笔下的典雅、文静,而是充满纵酒狂欢的世俗情欲。

在当时极端的时代,这种欲望的表达,正是反应了当时政治状态的一种最确切的表现,在当时政治不仅决定了艺术的实践,而是艺术本身就是政治的实践内容。

-END-

扫二维码与项目经理沟通

我们在微信上24小时期待你的声音

解答本文疑问/技术咨询/运营咨询/技术建议/互联网交流

郑重申明:某某网络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该案例作为工作成功展示!

平台注册入口